马刚宁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因素与基本原则。 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因素 (1)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知水平。内部控制引起国资委、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时间较短。整体上讲,我国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知水平并不高,再加上国内外管理环境的差异,国企领导人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就显得更加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所以说,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首先要统一认识混乱的问题,提高企业管理者和整个企业对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重要管理机制和内部控制能够给企业带来益处的正确认知。 (2)责任主体的深度参与。国有企业的责任主体是国资管理机构和企业的管理层,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就是要责任主体深度重视与介入。只有责任主体的充分参与,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措施才能落在实处、取得预设目标和结果。 (3)更新理念,创新管理。内部控制建设本身是一种动态行为,只有不断地根据企业的主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充分发挥内控制度在企业中的作用。切忌照搬照抄国外的先进办法和经验,需要结合国情企情不断更新、创新。 (4)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内部控制建设以人为本,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法律意识和专业水平;充分发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 (5)创造学习的氛围。在内部控制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要努力创造一个学习新的知识和行为准则,抛弃旧观念、旧习惯的氛围。 (6)不断演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成后,企业应通过内审程序、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等定期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视,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调整,实现适合企业发展,达到不断演进完善的目标。 2、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基本原则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应遵循:合规性原则,即符合法律法规;全面性与系统性原则,制定内部控制时除考虑各子系在设计目标上的一致外,还应当使内部控制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重要性与相关性原则,在设计各项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注意彼此之间的互相衔接、相辅相成,不能出现相互对立或者矛盾的现象,影响制度的整体性;成本与效率效果原则,内控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成本与效益,切忌影响企业效益;适用性原则,内部控制的建设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企业所用;制衡性原则,指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前瞻性原则,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应具有适当的前瞻性,充分吸收内控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形式上健全,但执行效果不理想 目前国内部分国有企业,迫于上级主管部门或其他方面的压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显得很全面,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甚至还请专门的机构为企业制定详尽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只重视形式,不重视实质或迫于企业领导人的权力压力,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根本无法正常执行或执行效果不佳。所以说,内部控制制度形式无论多么健全,不严格执行根本起不到控制的目的。 2、内部控制措施失效,治理机构形同虚设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第二十八条指出:“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控制等。”有的国有企业采购部门计划员与采购员同一人兼任,违反了岗位不相容控制要求;成品库、原材料库不定期盘点核对,违反了财产保护控制要求等。 3、内部管理混乱、风气不正 《规范》第十七条指出:“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拨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有的国有企业在用人过程中,根本不顾国家、企业的利益,将“顺手”“听话”等作为选聘员工的标准,将坚持原则的职工调离岗位或进行打击报复,将亲信安插到重要岗位、部门,为突破企业内部控制扫清障碍等。长期下去,势必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混乱、风气不正。 4、内部审计未能发挥作用 《规范》第十五条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有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由于各种因素,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审计过程草草了事,根本不能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事实证明,内部审计最容易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5、企业高层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支持与指导 《规范》是由《会计工作基础规范》逐步演变而来,也是刚刚在国有企业实施,部分企业高层对其认知程度不深,重视程度不够。所以说,企业高层务必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是提高运营效率、保障企业依法经营和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活动,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严格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另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积极指导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和完善。只有这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在国有企业生根发芽,才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6、企业内部缺乏实施内控制度的专业人才和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 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绝大多数是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过来的,传统的管理思想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非常深刻。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还没有得到员工的充分认知,思想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仍然坚持首长说了算,听话就行。再就是企业内部缺乏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专业人才,内部控制制度要发展、要完善、要发挥作用,人才是关键。无论多么先进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专业人才去执行,也难以发挥作用。另外,有的国有企业虽然建立了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但一直没有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得不到广大员工的充分重视,决策层、执行层、一线员工不能互动,导致内控制度执行效果极差,这种现象在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内普遍存在。 7、国有企业内控制度过于关注短期效果而忽视建立内部控制的长期机制 国有企业的党政一把手基本是上级管理机构任命,厂长经理的政治化程度高于职业化。正是受这种特有的管理机制影响,企业一把手非常重视政绩,过于关注内部控制的短期效果,忽视建立内部控制的长期机制,以至于一任领导一个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参差不齐,员工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执行效果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内部控制制度也就失效。 8、未能将内部控制的要求与日常运营工作相结合 目前有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与日常运营工作紧密结合,以至于日常运营工作中出现许多与内控制度相违背的现象,导致内控制度与日常工作两条线跑,执行力度不够。 9、未能将信息系统控制与内部控制要求结合起来 由于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信息化系统建设水平高低不一,经济效益好、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了ERP管理系统,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低的国有企业,其信息管理系统根本就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仅仅是个工作软件。所以说,不论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信息系统首先必须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信息系统,两者只有充分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管理控制效果。 三、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 1、改善内部控制建设的支撑环境 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依赖本身的合理性和良好的支撑环境,支撑环境是其彰显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通常影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运作的支撑系统主要有企业法人治理、企业控制环境、企业管理基础。因此,改善内部控制建设的支撑环境首先要完善企业法人治理建设,主要包括:法人治理结构权责的划分、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专门委员会的建设等;其次优化控制环境,主要包括:改进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素质、规范组织管理、建立反舞弊机制;最后就是夯实管理基础,主要包括:规范会计核算,加强业务计划和预算管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及管理。 2、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风险管理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风险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风险、产品质量风险、生产经营安全风险、货币资金安全风险等。针对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风险制定详细的风险控制机制和严密的监督措施,明确责任,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全员参与,群防群控。如有风险出现,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3、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流程 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流程指国有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具体的内部管理制度流程。比如,制定销售与收款循环控制流程、采购与付款循环控制流程、生产与存货管理循环流程、工资与薪金管理循环流程、筹资与投资循环流程、财务报表编制制度等。实践证明,企业具体的制度流程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补充,是实施内控制度的有力保障。 4、促进内部控制的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是及时、准确地收集、加工、分析、传递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确保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外部之间顺畅流动,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实践证明,信息在企业内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流动,能够促进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有助于每一个员工及时地获取信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更好的履行职责并实现公司目标。 5、改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路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思路的改进主要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建立与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建立有效的会计控制和科学的预算系统;建立权威的内部审计系统,加强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合理规划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并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控制。 6、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目前面临的重要风险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目前面临六大方面的重要风险:多元化扩张风险,即多元化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国际化经营风险,即国际化经营面临政治风险、汇率风险、政策法律风险等;金融工具投资风险,主要是股票、期货、期权等投资;骨干人才流失风险,国有企业激励机制不灵活,用人政策缺陷、近亲繁殖等导致大量骨干人才流失;改制重组风险;信用担保风险,国有企业的担保缺乏反担保措施、人情担保、担保业务审查不严格、缺乏定期风险评估报告等。
关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4-11-01 20:22 作者: 来源: 浏览:
相关图片新闻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