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速和轴重的不断提高,要求钢轨具有更大的刚度和更好的耐磨性。
为使钢轨具有足够的剐度,可适当增加钢轨高度,以保证钢轨有大的水平惯性矩。同时为使钢轨有足够的稳定性,在设计钢轨度宽度时应尽可能选择宽一些。为使刚度与稳定性匹配最佳,各国通常在设计钢轨断面时控制其轨高与底宽之比,即H/B。一般H/B控制在1.15~1.248。一些国家钢轨的H/B值如表所示。
一些国寒的钢轨轨高与底宽比(H/B)
规格 | 美国 | UTC | 日本 | 中国 |
40kg/m 43kg/m |
1.116(45kg/m) | 1.47 | ||
1.22 | ||||
50kg/m 54kg/m |
1.204(52.2kg/m) | 1.204 | ||
1.13 | 1.15 | |||
60kg/m | 1.187(59.9kg/m) | 1.14 | 1.2 | 1.17 |
早期钢轨的轨头断面,其踏面比较平缓,两侧采用半径较小的圆弧。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现无论原设计的轨头外形如何,经列车车轮磨耗,轨顶踏面外形几乎全都呈圆形,而且两侧圆弧半径较大。经实验模拟发现,轨头剥离与轨头内圆角处轮轨接触应力过大有关。为减少钢轨剥离伤损,各国都对轨头圆弧设计进行了修改,以使塑性变形达到最小程度。
第一,各国在轨头踏面设汁上遵循了这样一条原则:轨顶踏面圆弧尽量符合车轮踏面的尺寸,即踏面圆弧尺寸,如美国的59.9kg/m钢轨,轨头圆弧就采用R254-R31.75-R9.52;前苏联的65kg/m钢轨,轨头圆弧采用R300-R80-R15;UIC的60kg/m钢轨,轨头圆弧采用R300-R80-R13。从上可以看出,现代钢轨轨头断面设计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复曲线,三个半径。在轨头侧面则采用上窄下宽的直线型,直线斜度一般为1:20~1:40。在轨头下腭处多采用斜度较大的直线,其斜度一般为1:3~1:4。
第二,在轨头与轨腰过渡区为减少应力集中所造成裂缝,增加鱼尾板与钢轨同的摩擦阻力,在轨头与轨腰过渡区也采用复曲线,在腰部采用大半径设计。如UIC的60kg/m钢轨,其轨头与腰过渡区采用R7-R35-R120。日本的60kg/m钢轨,其轨头与腰过渡区采用R19-R19-R500。
第三,在轨腰与轨底过渡区,为实现断面平稳过渡,也采用复曲线设计,逐步过渡与轨底斜度平滑相连。如UIC60kg/m钢轨,是采用R120-R35-R7。日本60kg/m钢轨,是采用R500-R19。中国的60kg/m钢轨,则是采用R400-R20。
第四,轨底底部全是采用平底,以使其断面有很好的稳定性。轨底端面均采用直角,然后用小半径圆角,一般采用R4~R2。轨底内侧多采用两组斜线设计,斜线斜度有的采用双斜度,也有的采用单斜度。如UIC60kg/m钢轨,是采用1:275+1:14双斜度。日本的60kg/m钢轨,则采用1:4单斜度。中国60kg/m钢轨采用1:3+1:9双斜度。
发表评论